半導體行業的“反潮流”:人工智能如何定義下一代芯片?
某種意義上說,過去 50 年半導體行業的發展成為人類計算革命的燃料來源。
從概念上看,半導體又被理解為芯片,是一種高度小型化的電子產品,它可以非??焖俚赝瓿纱罅繑祵W運算,利用這種計算可以在現實物理世界里完成目標。
簡而言之,芯片是為我們的電子設備的大腦。它們幫助計算機和其他機器評估替代品,為電話、計算機、汽車、飛機、互聯網提供計算能力。
半導體是在硅晶片上制造的非常復雜的物體。 這些晶圓的制造非常昂貴,前期投資需要數十億美元。人類社會過去 60 多年的偉大技術奇跡之一,就是不斷縮小芯片尺寸并不斷提升計算性能,也就是
我們常說的「摩爾定律」。
在這個行業,能夠生產制造半導體的公司屈指可數,而且由于技術復雜,導致建造半導體工廠的成本直線上升,這也讓半導體行業形成獨特的商業模型,在整個鏈條上只有兩類公司:一類是芯片設計
公司,如英特爾,另一類則是芯片設計公司和芯片代工公司,或者晶圓代工公司,下圖是 2018 年上半年全球十大代工廠。
不管摩爾定律是否失效,半導體行業依然在發展中,在通往 7 納米制程的道路上,目前只有臺積電、英特爾和三星,當然,英特爾目前也遭遇相當多的困難,這也意味著,從 PC 到互聯網,再到智能
手機,隨著對計算性能要求的不斷提升,整個半導體行業的集中化趨勢,已經基本成定局。
從產業的角度去看,如今的半導體行業越來越像汽車行業,并購整合正在加速,盡管 2018 年博通收購高通、高通收購恩智浦都宣告失敗,但產業發展的趨勢不可避免,只有足夠的壟斷才能形成更大
的議價權,未來三到五年,新的并購整合還將繼續。